搜尋

追述五十年代 -陳華星

人氣1224
管理同工 - 各樣事工 | 2013-07-29 20:50:01

 教會負責人呂弟兄給我這樣一個題目,其實我並非最適合的執筆者,因為余生也晚,並未在五十年代的開始就在教會聚會和事奉。現就記憶所及,追述一些當時的教會事工狀況,有些在印象中已模糊,時間方面也是「鳥朦朧、月朦朧」。以下僅是以一個「帶職事奉」者(筆者當時尚未任傳道)的立場來敘述,不具「官方」意味。

 我是在一九五四年來到教會聚會聽福音,翌年秋受洗。當時:

 一、教會的聚會:除了主日上午福音佈道性的聚會、下午查經及擘餅聚會外,週間幾乎每天晚上都有聚會。例如週一晚上查經聚會,週二晚上初信造就,週三晚上祈禱交通,週四下午姊妹會,週五晚上分區家庭聚會,週六晚上青年聚會。其中初信造就就繼續了一陣子就停了,想來是為了事實需要吧。分區家庭聚會有一段時間,在週二晚上舉行,後來固定在週五晚上。個人認為最得益處的是家庭聚會,當時我的那一區是在吳雲張老弟兄家中,每次教會雖派來一兩位帶領人,但並不擔任主要角色,只不過是領領唱詩而已。會中每人都要交通一點信息,或讀經心得、見證等等。當年初初信主,年輕熱心,膽子也大,所以每次都會「發言」,現在想來不免汗顏,也為其時幼稚天真好笑!因為要「發表」,所以在會前一兩天就要準備,找參考書,或問主內先進,倒也增加了一些聖經知識。

 至於青年聚會,也多半是交通的形式,很少請講員講道,好像五十年代的青年聚會尚不時興請人講道,請本教會以外的講員更不必談(其他教會的情形不清楚)。那時人數雖不少(約五、六十人),風氣卻很閉塞。雖然聚會的成員都是年輕人,究竟對聖經沒什麼基礎,所以聚會時老是那幾個人在發言,冷場很多,後來青年聚會遭遇了一些難處,果然就都散了!六十年代初期由林強弟兄帶領起色的青年聚會,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,那是後話。

 兒童聚會(當年不稱兒童主日學)在主日下午一時半舉行,那時沒有電視的問題,老師也多,每年的夏令聖經班都很出色,但平時學生卻時多時少,因為以前尚未實施「九年義教」,初中要入學考試,影響了小學高年的出席率,不過現在教會中有很多已是成家立業的青年們,倒是當年主日學學生佔多數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新公園傳福音:在台北新公園音樂台舉行,每逢週六晚間,有數十位弟兄姊妹配搭,他們都佩帶福音字句背帶,散發單張,邀人聽道,其時遊人很多,大家反正閒著也是閒著,音樂台前又有座椅,所以常是座無虛席。佈道方式也很活潑,唱詩有手風琴伴奏,講道有時用二人對講問答、電影、幻燈等,間或由教會詩班獻詩,效果很好。

 公園週末佈道後來因市政府收回音樂台,自辦民眾活動,因而停止,時間在那一年,今已無復記憶。

        三、植物園傳福音:聚會處毗臨植物園,近水樓台,主日中午就有一些弟兄姊妹扛著詩歌架,拿著小帆布凳到植物園草地上傳福音,先以手風琴伴奏詩歌吸引遊人,再由弟兄們輪然傳道,之後各人談道,有時一場完了再來一場,欲罷不能,直到下午三時聚會時間到才結束。植物園內部後來遍設欄柵,將草坪圍住,只剩人行小徑,傳福音場地消失;而當年福音鬪士,今亦垂老矣,後繼無人,故「植物園傳福音」已成歷史名詞。時至今日,雖有一些輕年信徒,也偶而到園內向兒童佈道,或個人談道,但那是小規模,或單兵作戰,與當時不可同日而語。

        四、清潔事奉:禮拜堂的座椅向由姐妹擦拭,數十年如一日。每週六分組輪流服事,近年來亦由年輕姐妹代替年長的,這是好現象。五十年代一般生活水準尚未提高,禮拜堂的磨石地剛剛完成,所以未曾請清潔公司打蠟,弟兄們都是輪值每週擦玻璃,每月參加人數有廿餘至卅人,每週四至五人分擔,由教會排定班次,其中一人為組長,每週以明信片通知。其中有些弟兄們雖在社會上作主管之職,但每至主日上午聚會前,就提早來到換上「工作服」,三三兩兩爬上矮梯,客串清潔工人,情景令人感動。當時這些弟兄們身體硬朗靈活,足堪勝任。近年來教會顧及他們體力不如以前,彈性、反應都已退化,爬上爬下,安全堪慮,所以不忍再與徵召。現在已由數位體力人好的弟兄們擔任。最近「愛契」青壯加入陣營,但時間不固定,清潔服事有待努力,早期的廁所設備,仍是老式池子,往往氣味外溢,清潔打掃是青年的職責,很多在教會參加服事的青年,都是以此為「進階」。猶憶當年掩著鼻子邊沖洗邊笑談,至今仍有人津津樂道,而現在改成抽水新衛,並雇專人清洗,令人慨歎時代畢竟是進步了。至於每年年終的大掃除,都是由青年信徒服役,迄今仍維持此一「優良傳統」。

        五、書房與文字工作:教會附設的新舊書房,在當時台北地區教會書房不多的情形下,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。現時的教會辦公室是書房所在地,曾有一段時間經售港、台出版的屬靈書刊,代理訂閱屬靈月刊雜誌,甚至有國畫、郵票出售。聖經公會出版的各型聖經在此都可購到。在書房中,各種屬靈書刊琳瑯滿目,現已絕版的「新舊庫譯聖經」是由書房在台總代理,書房業務雖祇對本教會信徒服務,但名聲却遐邇皆知,郵購遍及全省,書房同工並曾至他會擺攤售書。後來各教會書房林立,一部分業務被他處取代,同時又因人手不足,並教會的「政策」改變,書房業務逐漸縮小,至於代銷聖經,也因業績不佳,被聖公會取銷折扣優待,情景每下愈況,演變到目前的半停頓狀態。

 文字工作已出版「見證報」為主,在當時是很夠水準的屬靈刊物,銷行範圍遠及國外,同工們確實盡了很大的心力。後來見證報因經費不足,教會不堪長期虧蝕等種種因素而宣告停刊,繼之由青年人所辦的「甘露」取代。

六、福音通信和聖經函授課程:福音通信專對慕道友及初入教會的信徒而設,好像全有三卷,以書信方式郵寄,供收信者選讀作答,由數位姐妹司其事。筆者曾試圖尋找當時的福音通信問卷,可惜因年代久遠湮失,再也找不到了。

 福音通信問卷答完後,繼續介紹研讀「以馬忤斯聖經函授課程」,有初、中、高三級,由淺入深,自初信福音階梯直至教會真理、聖經預言,愈高課程愈吃重,能作完高級課程畢業的並不多。早先的課程因翻譯不完善,有些詞不達意,後來又經重譯,但仍未全部重譯完成。近年來可能因為生活緊張忙碌,聖經課程內容被認為嚴肅乏味(此係由參加學員反映),參加者已不多,但無論如何,聖經函授課程能深入一些不易佈道的地方(如:部隊、監獄、外島、以及偏遠地區),都是不爭的事實。歷年來讀完初、中、及高級的畢業學員,因部份資量散失,無法做確切的統計,但最保守的估計,應不少於一千人(不敢玩數字魔術),其效果是深遠的。所以函授課程的同工們,至近仍默默耕耘,再接再勵。

        筆者在五十年代,僅是一個初信的帶職事奉者,對當時的教會事工所知有限,加以當時從事的職業是營運工程,有時在外地服勤,並未全部參與教會事工。有些服事如:監獄傳福音、浸禮服事、夏令會等,由於所知不多,或只是部分參與,故不能深入報導。又因時日遙隔,印象消褪,恐有失實不符,還祈教會前輩多原宥。

─轉載自30週年特刊

 

人氣1224

THEME_HOME >> tadnews >> 追述五十年代 -陳華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