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

頭一個及早期詩歌隊-張彼得

人氣7065
管理同工 - 各樣事工 | 2013-07-29 20:54:33

 台北教會第一個詩班隊的成立,肇始於胡問憲弟兄,他是台大外文系的學生,時為一九五年,正當本堂創始之時。當時的執事會,成立了建堂委員會,先行動土,從舊照片上面,閱者可以看出當年的盛況。那些兒童們,今天早已散遍天下,為人父母了。照片上可看到本教會第一個詩歌隊,隊員有四名,就是:胡問憲、張彼得、馬昭初,另外一位姓名已經忘記了。當時唱的詩歌是胡問憲選的,因為時間太久,歌名也忘了。

 胡問憲是我平生僅見在詩歌方面有非常特別恩賜的一位弟兄,神使用他指揮台大團契詩班,也領導本教會詩歌隊。直到他去美國留學之後,詩歌隊無人主理,始由筆者出來勉強負責。

 建堂之後,教會聖工在聖靈同工之下,非常蓬勃,結果纍纍。詩歌隊在胡弟兄領導之中,亦出力不少。他所帶我們演唱的詩歌有「榮耀頌」等等名曲,在獻堂禮拜中獻唱,榮神益人。另外又成立了為小朋友讚美主的廚房樂隊。青年人中以大專同學為多。教會在讚美神的歌聲中,充滿一片祥和之氣。

 閱者在本版可以看到舊照片,乃是胡弟兄去了美國,李老弟兄去了新加坡之後,聖歌隊無人負責而解散,由筆者出來勉強的做,成立了另一批人的聖歌隊之光景,也是早期的詩歌隊。筆者的服事,在法則上與胡弟兄有兩大不同:

一、不限制參加人數。從前的詩歌隊,人數水準有限,太小太老不收。後來的詩歌對老小兼收,只要有心願歌頌神,都可以參加。

        雖然如此,原則上隊員仍然以青年聚會中的青年為主,人數約四十名。也可以說「青年聚會」即是「詩歌隊」。雖然音樂水準參差不齊,可是人人有份,讚美的靈也是很高的。

二、有特別託付。從前的詩歌隊,主要任務是擔任特 別演唱,平時並沒有擔任什麼。後來的詩歌隊以傳福音為主,所負擔的使命計有:特別聚會演唱,主日下午演唱,露天佈道演唱等等。由於人數眾多,在週六晚的青年聚會後例行演唱外,再加上主日晚上特別訓練。所唱的是歌聖歌慢慢的有一點水準,如:榮耀頌、我所愛的主耶穌、榮耀歸給上主、哈利路亞等等,對於發揮青年歌唱的恩賜,起了一點作用。對一般聚會中的歌頌,當然也增益不少,使會堂之中,整日充滿了讚美主的聲音。

        後來,吳雲章弟兄奉獻了一筆錢,筆者選購了大喇叭、伸縮喇叭、小喇叭、法國號、大鼓等等樂器,就成立了「福音樂隊」,每主日下午參加植物園露天佈道,也被神所使用過一段時期。向外佈道去過的地方有:大溪中正公園、烏來、北投公園等,搭配教會傳福音,高舉基督。隊員方面,今日早已星散不存,留學的留學,就業的就業,碩果僅存陳華星弟兄一人。

 在筆者的回憶中,吳華青長老的大女兒吳繼美(現在奧國),當時在讀國小,却富於音樂的天才,主日晚上自動的參加詩歌訓練,坐在第一排。由於她年紀幼小,約十二歲,本來不宜與青年人一起練唱,可是她堅持要參加,無法拒絕她,現在她是音樂的專材了。

 教會需要提高讚美的靈

 中國人向來拜偶像慣了,缺少讚美的靈。今日的教會聚會,詩歌很難唱的好,唱的活,故唱歌訓練很需要,是以提高讚美的靈,使聖徒的靈高昂,以得勝仇敵。

 本教會的詩歌訓練工作,曾經得到吳華青弟兄大力的支持,在暑假時特別劃出時間,教導青年樂理、讀譜及發聲法等,收效宏大。還有忠心愛主的吳林秀容老姊妹,也極關心青年人的事奉,每週六晚,在練唱之後都擺出她所預備的點心,夏天是冰淇淋,冬天是紅豆湯,全年不休止。愛心的服事令人不忘,主已經報答了她。

─轉載自30週年特刊

早期青年事工-張彼得

人氣7405
管理同工 - 各樣事工 | 2013-07-29 20:52:50

 一九四九年春天的台北市,人口少,車子更少,街上也很難見到一輛小汽車,房子則大部分是日式的。當時的羅斯福路是一片稻田,天母一帶更空無一人,中山北路看不到一棟高樓,那是個樸實而安靜的城市。

 當年五月底,上海撤退,人口、車輛、商店街逐漸增加──教會數目卻是很少,講國語的也只有四、五個地方而已。自然,真正愛主,渴慕主道的人更少。

 六月間,有一群青年基督徒從上海來台,他們是「中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聯合會」成員,每週一次在中山南路國語禮拜堂聚會,人數仍是不多。經常在一起的,計有查逸錕、劉子哲、陳克敏、張彼得等。

 王載的佈道全在第一女中舉行,「學聯會」的青年人增添了許多新血,如許鑫(後任中國佈道會長老,已去世)、廖仲捷(現任台北浸信會仁愛堂牧師)、胡問憲(曾任教香港建道神學院)、何曉東(現在美辛辛那提牧會)等弟兄。

 接著,李繼聖老弟兄來台,在第一女中禮堂舉辦查經大會,設立家庭聚會於金山街廿一巷十九號(還沒有正式成立教會)。繼趙世光牧師在第一女中舉行佈道大會,基督徒聚會處正式成立,但青年聚會還未成立。後「學聯會」由國語禮拜堂改在金山街聚會,我們一群青年人加入了基督徒聚會處,時為一九四九年十一月,由查逸錕弟兄負責。

 金山街在師大對面,聚會的地方是一座日式房子,只有二房一廳,容量很小──而我們周六晚的青年聚會,人數有五十多人。李老弟兄將榻榻米換成木版,全部打通,還是容納不下。白天充作辦公室,晚上打開舖蓋休息,全家七八個人生活於其中,而各方慕道青年紛紛湧來,中西事工很多,一片復興的景象。

 這批青年人,都是很有心願追求主,願能見證主的榮耀,如梁宏用(目下在台中聚會所服事神)、查逸錕(現在伊利諾州牧養美國人的教會)、劉子哲(上屆台灣衛理公會會長),神在各方面都很使用祝福他們。

 第一個福音隊

 教會最早的福音隊,名叫「金山街聚會處福音隊」,成立於一九四九年,主要的成員有(照片由左至右)……查逸錕、張彼得、李韶景、廖仲捷、陳寅、張希臻、陳怡莉等,經常在植物園各處活動。

 談到這個「福音隊」的成立,還有一段歷史要敘述──教會青年團契查弟兄與廖弟兄想要做「福音帶子」,掛在身上,表示與聚會所的「福音背心」有別。小弟則認為帶子上的字因掛在身上時易打摺,遠看不清楚,製背心較好。此事引起爭論,結果是大家用「帶子」,另外為小弟特製一件「背心」,當韓戰一萬八千名反共義士回台灣的時候,台北火車站的人潮中,夾雜著不少掛「福音帶子」的人,他們就是「金山街福音隊」的隊員,後新公園音樂台的露天佈道,則是全教會的出動。一九五年,青年聚會有一段時期暫停,弟兄姐妹們分散各處,直到次年南海路新堂建立起來,青年聚會重新建立,才恢復了興盛的光景,約有六、七十人左右,由筆者負責。

 建堂之後

 青年人比較活潑,但性格靈命上穩定不夠,極需要從各個地方操練起,如操練禱告、操練福音、操練詩歌等都迫切需要靈命的同在。

 那時,王紹文弟兄在湖口開毛巾廠,每主日上午有福音聚會,大部分青年人都有份於這一項服事。由台北坐火車,慢車到湖口要兩小時,風雨不停。當時參加事奉有李俊儒弟兄、陳安穩姐妹等。

「青年福音隊」也重新成立,協助南機場佈道,植物園內有露天佈道。另利用假期到郊區露天佈道和靈修(如大溪中正公園佈道,烏來等地露天佈道),平時則在教會有各種佈道會。

 鄰近之植物園,每逢主日,遊客甚眾,實是教會最佳撒種之處。主日下午一點禱告,然後出發,在池塘邊亭子附近樹上,掛起詩歌唱起聖歌,流淚撒種,先後有十年之久。不止找到了失群的迷羊,也找到不少慕道友,歸入主的名下,間接也訓練了我們作出口的恩賜與膽量,叫主的名被大大高舉。

─轉載自30週年特刊

追述五十年代 -陳華星

人氣1224
管理同工 - 各樣事工 | 2013-07-29 20:50:01

 教會負責人呂弟兄給我這樣一個題目,其實我並非最適合的執筆者,因為余生也晚,並未在五十年代的開始就在教會聚會和事奉。現就記憶所及,追述一些當時的教會事工狀況,有些在印象中已模糊,時間方面也是「鳥朦朧、月朦朧」。以下僅是以一個「帶職事奉」者(筆者當時尚未任傳道)的立場來敘述,不具「官方」意味。

 我是在一九五四年來到教會聚會聽福音,翌年秋受洗。當時:

 一、教會的聚會:除了主日上午福音佈道性的聚會、下午查經及擘餅聚會外,週間幾乎每天晚上都有聚會。例如週一晚上查經聚會,週二晚上初信造就,週三晚上祈禱交通,週四下午姊妹會,週五晚上分區家庭聚會,週六晚上青年聚會。其中初信造就就繼續了一陣子就停了,想來是為了事實需要吧。分區家庭聚會有一段時間,在週二晚上舉行,後來固定在週五晚上。個人認為最得益處的是家庭聚會,當時我的那一區是在吳雲張老弟兄家中,每次教會雖派來一兩位帶領人,但並不擔任主要角色,只不過是領領唱詩而已。會中每人都要交通一點信息,或讀經心得、見證等等。當年初初信主,年輕熱心,膽子也大,所以每次都會「發言」,現在想來不免汗顏,也為其時幼稚天真好笑!因為要「發表」,所以在會前一兩天就要準備,找參考書,或問主內先進,倒也增加了一些聖經知識。

 至於青年聚會,也多半是交通的形式,很少請講員講道,好像五十年代的青年聚會尚不時興請人講道,請本教會以外的講員更不必談(其他教會的情形不清楚)。那時人數雖不少(約五、六十人),風氣卻很閉塞。雖然聚會的成員都是年輕人,究竟對聖經沒什麼基礎,所以聚會時老是那幾個人在發言,冷場很多,後來青年聚會遭遇了一些難處,果然就都散了!六十年代初期由林強弟兄帶領起色的青年聚會,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,那是後話。

 兒童聚會(當年不稱兒童主日學)在主日下午一時半舉行,那時沒有電視的問題,老師也多,每年的夏令聖經班都很出色,但平時學生卻時多時少,因為以前尚未實施「九年義教」,初中要入學考試,影響了小學高年的出席率,不過現在教會中有很多已是成家立業的青年們,倒是當年主日學學生佔多數。

        二、新公園傳福音:在台北新公園音樂台舉行,每逢週六晚間,有數十位弟兄姊妹配搭,他們都佩帶福音字句背帶,散發單張,邀人聽道,其時遊人很多,大家反正閒著也是閒著,音樂台前又有座椅,所以常是座無虛席。佈道方式也很活潑,唱詩有手風琴伴奏,講道有時用二人對講問答、電影、幻燈等,間或由教會詩班獻詩,效果很好。

 公園週末佈道後來因市政府收回音樂台,自辦民眾活動,因而停止,時間在那一年,今已無復記憶。

        三、植物園傳福音:聚會處毗臨植物園,近水樓台,主日中午就有一些弟兄姊妹扛著詩歌架,拿著小帆布凳到植物園草地上傳福音,先以手風琴伴奏詩歌吸引遊人,再由弟兄們輪然傳道,之後各人談道,有時一場完了再來一場,欲罷不能,直到下午三時聚會時間到才結束。植物園內部後來遍設欄柵,將草坪圍住,只剩人行小徑,傳福音場地消失;而當年福音鬪士,今亦垂老矣,後繼無人,故「植物園傳福音」已成歷史名詞。時至今日,雖有一些輕年信徒,也偶而到園內向兒童佈道,或個人談道,但那是小規模,或單兵作戰,與當時不可同日而語。

        四、清潔事奉:禮拜堂的座椅向由姐妹擦拭,數十年如一日。每週六分組輪流服事,近年來亦由年輕姐妹代替年長的,這是好現象。五十年代一般生活水準尚未提高,禮拜堂的磨石地剛剛完成,所以未曾請清潔公司打蠟,弟兄們都是輪值每週擦玻璃,每月參加人數有廿餘至卅人,每週四至五人分擔,由教會排定班次,其中一人為組長,每週以明信片通知。其中有些弟兄們雖在社會上作主管之職,但每至主日上午聚會前,就提早來到換上「工作服」,三三兩兩爬上矮梯,客串清潔工人,情景令人感動。當時這些弟兄們身體硬朗靈活,足堪勝任。近年來教會顧及他們體力不如以前,彈性、反應都已退化,爬上爬下,安全堪慮,所以不忍再與徵召。現在已由數位體力人好的弟兄們擔任。最近「愛契」青壯加入陣營,但時間不固定,清潔服事有待努力,早期的廁所設備,仍是老式池子,往往氣味外溢,清潔打掃是青年的職責,很多在教會參加服事的青年,都是以此為「進階」。猶憶當年掩著鼻子邊沖洗邊笑談,至今仍有人津津樂道,而現在改成抽水新衛,並雇專人清洗,令人慨歎時代畢竟是進步了。至於每年年終的大掃除,都是由青年信徒服役,迄今仍維持此一「優良傳統」。

        五、書房與文字工作:教會附設的新舊書房,在當時台北地區教會書房不多的情形下,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。現時的教會辦公室是書房所在地,曾有一段時間經售港、台出版的屬靈書刊,代理訂閱屬靈月刊雜誌,甚至有國畫、郵票出售。聖經公會出版的各型聖經在此都可購到。在書房中,各種屬靈書刊琳瑯滿目,現已絕版的「新舊庫譯聖經」是由書房在台總代理,書房業務雖祇對本教會信徒服務,但名聲却遐邇皆知,郵購遍及全省,書房同工並曾至他會擺攤售書。後來各教會書房林立,一部分業務被他處取代,同時又因人手不足,並教會的「政策」改變,書房業務逐漸縮小,至於代銷聖經,也因業績不佳,被聖公會取銷折扣優待,情景每下愈況,演變到目前的半停頓狀態。

 文字工作已出版「見證報」為主,在當時是很夠水準的屬靈刊物,銷行範圍遠及國外,同工們確實盡了很大的心力。後來見證報因經費不足,教會不堪長期虧蝕等種種因素而宣告停刊,繼之由青年人所辦的「甘露」取代。

六、福音通信和聖經函授課程:福音通信專對慕道友及初入教會的信徒而設,好像全有三卷,以書信方式郵寄,供收信者選讀作答,由數位姐妹司其事。筆者曾試圖尋找當時的福音通信問卷,可惜因年代久遠湮失,再也找不到了。

 福音通信問卷答完後,繼續介紹研讀「以馬忤斯聖經函授課程」,有初、中、高三級,由淺入深,自初信福音階梯直至教會真理、聖經預言,愈高課程愈吃重,能作完高級課程畢業的並不多。早先的課程因翻譯不完善,有些詞不達意,後來又經重譯,但仍未全部重譯完成。近年來可能因為生活緊張忙碌,聖經課程內容被認為嚴肅乏味(此係由參加學員反映),參加者已不多,但無論如何,聖經函授課程能深入一些不易佈道的地方(如:部隊、監獄、外島、以及偏遠地區),都是不爭的事實。歷年來讀完初、中、及高級的畢業學員,因部份資量散失,無法做確切的統計,但最保守的估計,應不少於一千人(不敢玩數字魔術),其效果是深遠的。所以函授課程的同工們,至近仍默默耕耘,再接再勵。

        筆者在五十年代,僅是一個初信的帶職事奉者,對當時的教會事工所知有限,加以當時從事的職業是營運工程,有時在外地服勤,並未全部參與教會事工。有些服事如:監獄傳福音、浸禮服事、夏令會等,由於所知不多,或只是部分參與,故不能深入報導。又因時日遙隔,印象消褪,恐有失實不符,還祈教會前輩多原宥。

─轉載自30週年特刊

 

繼往開來-孫鎮南

人氣7220
管理同工 - 教會五十年來 | 2013-07-19 19:15:04

繼往開來孫鎮南

 台北南海路教會建立有三十年了,感謝神!它做了三十年的燈塔,照耀遠近的地方。三十而立,它不僅已立,也能立人,盼望它在花甲之年時,我還能說話。這次想說有不想說,遲遲不決,以致蹉跎許多寶貴的光陰。其中身體軟弱,也是一大原因。

 要說就得先從李繼聖弟兄談起,他是我的同學,來左營時,曾對我說,要在台北擺出個教會的見證,他說到了,也做到了。他作了台北教會的創辦人。

 李弟兄在左營講過數次道,也施過浸。曾與左營的弟兄姊妹照過兩張像,一張刊登在「人生七十(上)」上,我將另一張登在這裡,作個紀念。前排從左至右:史國斌、張澤善、林祥光、李弟兄、周恒、我,地點在海軍水電管理所,時間是主後一九五○年七月廿三日。他去南洋之前,也帶了吳華青弟兄到左營來。

 抗戰時,李弟兄住在北平香山,到青島傳道時,我們纔彼此認識,說起來才知道原來是同學,他的派頭很大,有臨時秘書,是東鎮的女傳道人,灄口神學院畢業的崔小姐。李弟兄為人謹慎、粗中有細,一絲不苟。在濟寧路浸信會佈道時,住在樓上的一個小房間,早晨剛起來,有些姊妹要到他房間問問題,他請她們在聚會的地方等,等他盥洗完畢,穿戴整齊,才接見她們,就像上台講道一樣。

       一次,李弟兄在青島傳信息時,忽然病了,是痢疾,這使預飯食的人很為難,李弟兄為著體貼,說弄點麵包和牛奶就可以了,但是傳訛了,說李弟兄很洋派,但也可見當時生活的艱苦。西鎮神召會的熊牧師託我邀請李弟兄到神召會講道,李弟兄在百忙中答應了,但是牧師娘卻對我說李弟兄是洋派,她招待不起,託我代代為辭謝,我只得據實相告,李弟兄一笑置之。

 麵包牛奶就是洋派嗎?吳華青弟兄知之甚稔,他在左營復興教會領會時,餐餐都是救濟麵粉做的饅頭,吃起來苦不堪言,還不如青菜豆腐好。但是傳道人是不計較吃什麼、喝什麼的。

 李弟兄講道有屬靈的氣勢,很感動人。最令我感動的是他手裏拿著一個木頭人,用線牽引它站起、坐下,做出種種動作。李弟兄說信主、服事主就是如此—沒有自己及自己的意志和計劃,完全受主的操縱、支配,就像木頭人。當然,更使我感動的就是「揭開奧秘」的真理了。

 在青島的同學很多,其中王紹文弟兄,開設了一個染織廠,同時也是上海路中華基督教會的長老。我到台北去,他殷切的招待我,叫我睡在他的「熱坑」上。他定居美國後,就很少交通,從「旌旗」上,知道他病了很久,就為他禱告,求主彰顯祂的榮耀。因為說到李弟兄在青島的情形,就附帶說起王弟兄來。

 在青島有一件要緊的事,就是主日下午各教會聯合擘餅,這也是李弟兄倡導的。李弟兄要在台北擺出個教會的見證,這是一個主要的見證,他做到了,我倒沒去台北看看,去過的弟兄回來說,台北的教會是一片白色(姊妹蒙頭)。

 除了與李弟兄和王弟兄早就認識外,其他較熟的就是呂耀謙弟兄和吳華青弟兄了。就左營教會來說,呂弟兄是自己來的,吳弟兄是請來的。左營很願意吳弟兄來傳真理。呂弟兄因婦女祈禱會的關係常來左營,來時就領會講道,傳的是一貫的真理。

 聖徒教會想建立一個聚會的地方,但苦乏基金。呂弟兄說,要開始行,祭司若不下水,河水分開的神蹟就行不出來,所以訂一九六六年為建築年,此年也就完成了建築的大工。直到今日,左營教會都述說此事。

 一九六七年元旦舉行榮神會,吳華青弟兄在百忙中來主持此會,圖為吳弟兄講道時之神情。

 我每次到台北教會都蒙台北教會弟兄姊妹的熱忱招待,台北教會的弟兄姊妹,我認識的很多,不能一一提說,但吳從先弟兄賢伉儷的關懷和款待,特在此銘謝。更感謝大家在精神及物質方面的愛心和情意,及每次把寶貴講台讓給我。傳講信息時,看到弟兄姊妹一面聽、一面寫筆記,這種愛慕真理的精神,真令人感佩。

 一九八年八月,我在三軍總醫院住院,第三主日下午請假到南海路聚會,一眼就看到劉安泰弟兄,他剛從美國回來,又要去美國看他兒子,他拿出兒子的相片給我看,非常英俊。劉弟兄與我也是同學,在台灣認識的,曾在左營內惟住過一段日子,共同服事神,也可算是屬於左營教會的,願他在美國,樂享天倫。

 吳弟兄說他寫的「奧秘真理」共有六集,每集皆八、九萬言,苦心孤詣的寫書,目的只有一個──繼往開來。呂弟兄來寫信要我為專刊說話、寄相片,目的也只有一個──繼往開來。

 求源求本承先業,春露秋霜啟後昆。願真理的聖靈,作成祂繼往開來的大工,永續不已。

─轉載自30週年特刊

 

 

 

我對南海聚會處創立記憶-仲偉庭

人氣7442
管理同工 - 教會五十年來 | 2013-07-19 19:13:55

我對南海聚會處創立記憶-仲偉庭

  提起我與南海路基督徒聚會處的關係應從主後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起,我在一九四九年原在台北青年會YMCA青年團契聽道慕道,後於復活節在碧潭河由孔彼得牧師受浸禮。同年底李繼聖長老由香港來台,在台北市金山街2119號舉行家庭聚會,由呂耀謙長老引介而認識,因此每逢主日經常到李繼聖家中參加家庭禮拜,一九五年後因人數日漸增多,而移至植物園電影製片廠聚會,經常利用至週末到台北新公園音樂台佈道,因在陽明山管理局工作的關係,也經常利用週末到士林、北投佈道,一九五一年在植物園成立聚會處時就將台北、士林、北投佈道時認識的人士介紹到南海路聚會處參加禮拜。當時對教會貢獻最大的除了呂耀謙、吳華青、查逸鯤等長老外,尚有謝明山、王紹文、唐賢鳳等長老對聚會處貢獻最大。後來美籍巴堪仁牧師、丁曉亮醫師來台參與聚會處貢獻也很大,這是我記憶所及,略作補述。

從無到有-呂耀謙

人氣7632
管理同工 - 教會五十年來 | 2013-07-19 19:10:33

從無到有  呂耀謙

 記得是在主後一九四九年夏季的某一個主日,我在許昌街青年會青年團契(也就是現在林森南路禮拜堂的前身)參加主日崇拜。那天我作主席司會,同工邀請的一位講員要我作介紹,走進休息室見到了講員,當時我不禁愣住了。沒想到我日夜思念著,曾經教導我帶領我認識主的神僕,竟然出現在眼前,該不是作夢吧?

 自從一九四五年在南京黃泥崗會堂,因著神僕人剴切的教導,開啟了我心靈的眼睛,得以認識真神。此後不論去到那裏,心中總是常常紀念著帶領我認識神道路的忠僕,總希望能再有受教的機會。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,今天被介紹要來講道的就是他——李繼聖老弟兄。這是來臺灣後第一次見到李老弟兄的情景。

 交通中得知李老弟兄此次是負有神的重託,為要設立奉主名的聚會而來的。在他到了臺灣後,並沒有去許多地方開大佈道會,却一直在尋找、等候。因此後來他能清楚知道當走的路,在此間設立主的桌子,擺出見證來榮耀神。

 首先在金山街李府設立主的桌子,開始擘餅紀念主時祇有八個人,後來又有西國弟兄費理璧、郭瑞琳、貝根等同心配搭傳揚福音,蒙恩的人也就日漸增多。記得當時一位砲兵團卓團長,是位很愛主的弟兄,常常邀請同工們去軍營中佈道,郭瑞琳大夫同時藉著醫藥來治療眾人身體的疾病,神的福音也就得以廣傳。

 一九四九年八月間在北一女禮堂首開佈道大會,十月間又邀請了神的僕人趙世光弟兄傳揚福音,聖靈動工,信主的人日漸增多,乃租用重慶南路植物園攝影廠(即現在的民眾活動中心),開始主日上下午講道聚會,晚間仍在金山街李府擘餅紀念主。主將得救的人多多加給教會。

 後來因為時局仍不穩定的關係,西國弟兄們紛紛離去,祇有李老弟兄靠主站立,依然為真理打美好的仗。那時我因在青年團契有服事的工作,祇能參加下午及晚間的聚會,也有一些配搭事奉。到年底結束了在那邊的服事,乃得以全部時間參予配搭服事。

 當時聚會的人數很多,而我們卻沒有自己的地方聚會,每次借用聚會的場所是臺製攝影廠,他們要搭景拍戲時,就嚴重的影響了我們的聚會。於是眾人不住向主懇求,也到處覓地準備建堂。於一九五年七月十二日籌組建堂委員會,第一次推郭紫峻、吳雲章、吳從先、李繼聖、王文舉、吳華青、王醒悟、呂耀謙、李俊儒、馮廷炎、李維壽、劉錫康等十二人為籌備委員,更加積極地尋找合適的建地。

 在尋找合適的地方時,經過了神奇妙的帶領,於八月間得到現在會堂所在地的使用權,面積約四百三十坪。這地是政府的公產,不能買賣。當時的條件是借地蓋房子,十年為期,期滿將房子送給政府。乃於九月三日在此獻地感恩,並設計建築。同時要求弟兄姊妹為一切的需要迫切禱告。

 沒有任何外援,大家逃難來臺,生活普遍清寒,再沒有金錢的狀況下,祇憑著信心向主求取。各人也都竭盡所能的擺上,願意為主使用。這其中有許多感人的見證,惟願主自己紀念,親手報答。

 到了十一月十九日奠基,開始興建,迄一九五一年一月間,已可以在會堂裏開始聚會。開始祇建造了大會堂,後面的房舍,是在一九五一年以後才陸續建造的,作為主日學、以馬忤斯聖經函授學校及辦公用。

 十年期滿之後,逐將會堂產權轉交給政府,而由教會再向政府借用。條件是我們另購兩間宿舍,無條件借給政府。作為交換使用,每三年換一次約。多年至今,我們仍是作客旅寄居的,可是神並沒有讓我們有什麼缺乏,這是祂的恩典,也實在要感謝主。

─轉載自30週年特刊

記起這些事就憂悶 -胡紫遐

人氣5482
管理同工 - 教會五十年來 | 2013-07-19 19:06:43

記起這些事就憂悶胡紫遐

想念這些事就在這裏面憂悶!

想起這些事心裏就有指望(哀三20

「你當追想上古之日,思念歷代之年,問你的父親,他必指示你,問你的長者,他必告訴你」(申卅二7)。三十年算為一世,台北基督徒聚會處,在這不算短的三十年中,許多小孩子長大,也有許多年紀大的離開這裏,人事多變,瞬息白雲蒼狗,如果不思一代一代的交代,歷史的事蹟,便會隨時光流逝,淹沒無痕。

 回憶建堂之初,中央政府播遷來臺未久,國計民生,百廢侍舉,社會各方面普遍貧困。弟兄姊妹們為應建堂的需要,格外顯出樂捐的厚恩,而且也有些過了自己力量(林後八23)感人的奉獻,相信主都會一一加倍報償。

 那時候,南海學院尚未成名,聚會處會堂,是這一塊地方最突出的建築,每逢有培靈特別聚會,不僅能容納五百餘眾,會堂裏面座無虛席,甚至兩旁走廊亦常坐滿人群。濃厚的屬靈氣氛,每使饑渴羨義的會眾,靈性隨之昇華。如今五十歲以上的弟兄姊妹中,還有不少是當年事奉的柱石。未久,被揀選接棒負責講台的弟兄,多半不過三十歲外,有幾位甚至是才二十來歲的庸中佼佼者,登台作出口,也從未被人小看年輕,撫今追昔,能不令人感念繫之!

 三十年來有那些可討主喜悅之處?

 從前引導並傳神之道給我們的屬靈先輩(來十三7),他所教導的,要照著山上指示的樣式(來八5),弟兄們都一直是「怎樣領受,怎樣聽見,就怎樣遵守。」(啟三3

 主日擘餅敬拜,不論人數多少,都共分一個餅,共飲一個杯(林前十1617),三十年如一日,從未間斷。弟兄姊妹中,雖不盡都參加各次聚會聽道受教,但總盡可能不疏闊每個主日下午擘餅,共頌主恩。

 姊妹聚會蒙頭,是遵林前十一章的吩咐,為天使的緣故,應當在頭上有服權柄的記號。因此姊妹在教會中,在眾弟兄面前,學會順服,不強自出頭,一心尊主為大。

 姊妹在與弟兄一起聚會中,閉口不言,甚至不作揚聲禱告,這是遵守林前十四章2636節教訓。放眼今天普世的教會,仍能遵守此處經訓,恐已寥寥可數了。

 最基本的守則,這是實質的地方教會,完全自傳自養,既不節制任何一個道路相同的教會,也不受任何一個教會的牽制。一切仰望主我們的神,各項事工,皆藉著禱告祈求,將所要的告訴神,同心合意,榮歸主名。

 回過頭來反省,這些年來,有那些缺失,在那些地方有虧欠,在默想主曾對以弗所教會所講的話(啟二45

  敏於言教、拙於牧養

主耶穌復活昇天之前,曾到提比哩亞海邊,向門徒顯現。接連三次對彼得說「你餵養我的小羊,你牧養我的羊,你餵養我的羊」(約廿一1517),可見主是如何關心教會牧養的工作。所以主曾以牧人自比,好牧人須認識自己的羊,羊也聽他的聲音,並且跟從他,合成一群(約十)。教會的成長,教導真理與帶領牧養,是須相輔相成,不可偏重。南海路聚會處建堂兩三年,聚會光景極一時之盛,何以為久便軟弱下來?固然有其客觀的因素,以及一度發生在內部事故的影響,然而在牧養上有欠周全是無可諱言主要的原因之一。

 所謂牧養,並不只是隔一些時間探訪一次,就算完成牧養的使命;而是要有計畫的分工,鍥而不舍的逐個帶領,務期認識神的兒子,得以長大成人,滿有基督成長的身量(弗四13),這樣才有豐盛的生命。多年以來的景況,被批評是有教無養,不能不虛心接受,急思有以匡正。

  過份拘謹、深恐錯繆

 地方教會是以一切依據聖經,摒除人為的規律,為罪崇高的準則。但因時代的演進,社會結構的變遷,在在今非昔比,許多事情,聖經只能有原則性的提示,至於細枝末節,唯有本於羅十二2的原則,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,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」。即以主日上午的聚會為例,過去景況,應該記憶猶新。名為傳福音,很難看到有一兩位新面孔,弟兄姊妹三三兩兩,幾乎成了虛應故事。後來大膽的一度變化以英語傳講,國語翻譯,當時亦曾有弟兄姊妹不以為然。然而事實證明,主日上午聚會改觀,無可否認的是由於一度用英語講道,國語翻譯所帶動起來的。主耶穌曾親口對門徒說(約八32):「你們必曉得真理,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。」

 所謂「烏撒的手」(撒下六15)。常聞以這件故事警惕不可妄自作為。其實這件故事的教訓,是在于約櫃應當由利未人及祭司肩抬(申卅一25,書三3),不當用牛車載運。至於為搬運約櫃,特為製作一部新車,是不是就出於烏撒的獻意,聖經並無明白記載。不過非利士人也曾用牛車在送約櫃到以色列營中,却平安無事(撒上六116),道理何在?這只有用「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,神並不監察」(徒十七30)作為解釋。那時非利士人並不知有律法,更無利未人可供差派,而以色列人就不應不知道當怎樣行。後世既有聖經明訓,明知故違,自就難獲恕宥了。

  現身有志  未再衣傳

 先知以利亞遭到一次重大挫折,知道了神的心意。於是揀選以利沙,並以外衣授受,結為師徒。等到他完成神託付最後一次使命(王上廿一1729),聖經就不再提到以利亞的作為。後來感動以利亞的靈也感動以利沙(王上二114),以利沙則青出於藍而勝於藍,他設帳授徒,師徒們生活在一起,甘苦與共。

主耶穌傳道三年,隨時不忘對門徒諄諄教誨,操練事工。

 使徒保羅直接從聖經受教(加一12),他則對提摩太、馬可、路加、底馬、提多等,提攜勗勉,關愛有加。而我們常聞「莊稼多,工人少」的呼聲,卻迄未把操練工人付之實際行動。往者已矣,來者可追,套句詩話:「從此廟堂多故事,登庸衣鉢亦相傳。」(註)教會工人有新血輪,工作才有新生力,將來也就不愁接棒無人。

  我有本分當盡  求主格外施恩

「當無花果樹發嫩長葉的時候,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,這樣你們幾時看見這些事成就,也該知道人子近了……但那日子,那時辰沒有人知道………」(太廿四3236)。從種種現象觀察,普世屬神的教會,無不一致肯定是主快來之前的徵兆。雖然如此,聖經裏沒有一句教導信徒可以放下實際的工作,專一等候主來。相反地,越是相信主快來,越應該努力向前,認真做應當做,而可以做的事。不輕看涓滴之微,只須克盡各人的本分。

求主格外施恩,幫助我們有一所屬於本教會所有的會堂。

弟兄姊妹!快快興起,各自灰復起初的愛心!

教會必須加速使之成長,福音必須廣傳。

註:廟堂非寺廟,乃是指朝堂,或朝廷。登庸衣鉢,是指師生傳授,不是指和尚的袈裟和托鉢化緣的鉢。

 

 

─轉載自30週年特刊

得地建堂及其他-郭紫峻

人氣3188
管理同工 - 教會五十年來 | 2013-07-19 19:03:28

得地建堂及其他-郭紫峻

 本會堂是神自己建造的:卅年前我們很早就開始為建堂而禱告。神僕李老弟兄看中植物園一塊空地,他決定分別由他自己向省主席洽商(當時他帶領一個與省主席有關的家庭聚會),由我向土地銀行公產代管部洽商。但是我們都指的是「植物園的一塊空地」如何如何云云,所以得到同一個答案:「植物園以內的空地,不能讓售給任何人,亦不能出租。」後來李老弟兄就命大家組織了個自行車隊,每週出動兩次或三次,在植物園附近尋找空地。我們整整跑了半年,凡看為適合的空地,不是機關用地,就是軍事用地,經查對地號並洽商後,無一塊可讓出的,實在到了絕望的境地。然而我們又掙扎了數週,只剩有李紹景弟兄能配搭我騎車去跑,仍然是空廢時間。我先後將經過陳明李老弟兄,並建議由他向省主席講:「請他將公產代管部主管人請去或電知,請其他主管人替我們指定一塊地——他看那一塊能讓售,我們就要那一塊地。」不久公產代管部派人來說,已經代為找好一塊地,當即引我去看,結果就是先前看中的那塊土地,亦即我們教會現在用的這塊地。由於那時候南海路這邊圍有籬笆,不能進去,而植物園內從重慶南路進去,可進入此地,所以我們始終認為那是植物園的地。他說:「這一塊地不是植物園的,這是屬於南海路地段,歸市府代管。」李老弟兄一進去,就跪在泥巴地上向神獻上感謝和讚美,因為神是耶和華以勒,祂早給我們預備了,但是我們愚昧,我們不仰望祂,却憑藉了人的智能去跑,及至人的作為到了盡頭,祂就顯出祂的大能。所以本教會使用的土地雖是政府的德政,亦為神早已有的安排,此乃吾人應當感謝神將榮耀歸給祂者。

 建堂經費完全是神所預備的:工地有著落後,在李老弟兄負責領導下,派遣弟兄分別探訪,禱告求主為建堂預備費用,除李老弟兄自己以外,指定王紹文、馮廷炎、李維壽弟兄等及本人,並不許我們勉勵任何人奉獻一定的數目,因為神只喜悅弟兄姊妹們甘心樂意的奉獻。我們拜訪的結果,證明大家都有心願要擺出來榮耀神,可是我在當時並沒有收到多少奉獻,李老弟兄與多數信徒都主張憑著信心準備「發包」。李老弟兄要我找建築公司,我建議請吳從先老弟兄,找台灣銀行總經理瞿荊州弟兄,由他代找。我內心是想:萬一為建堂需要週轉時,台灣銀行能給我們墊付款項於一時(這是我信心還不夠的表現)。我不知道吳老弟兄如何去講的,惟過了兩天,瞿總經理介紹了一位天津市的建築公會理事長來,找我洽商建堂事宜(或係因為我們原都在平津地區工作的關係,瞿總經理故意介紹其承包)。那時候的建築業正在最蕭條的時候,以一般如他那樣的大建築公司,這種小工程他們向不承做;但當時無大的建築工程,所以小的他也願意承包了,並願在他不賠錢的原則之下承建。數日之內由李老弟兄與之簽約,並即動工,分別把會堂和會堂後邊的三間房子以及洗手間等,分兩次都蓋成。款項均照契約規定如期付給,未拖一天,尚結存兩千餘元(最後面一排房屋是以後建的)。而且都是我們弟兄姊妹們愛心的奉獻,我們拒收外邦人的奉獻,亦不接收中外任何宗派的支持,所以我們建堂費用亦均為神所預備,此又為應感謝神將榮耀歸給祂者。

 當時在神面前可能有的虧欠:在土地問題之解決興建教堂期間,弟兄姊妹們有意或無意之間幾一致認為,抗日戰爭何等艱鉅,亦僅八年而勝利,打倒共匪,數年之內亦必勝無疑,所以一概作了十年為準的安排,此固滿足了主管人員的意願,且對反攻復國,表現出百分之百的信心。但忽視了神給我們傳福音的使命,是「從耶路撒冷,猶太全地,撒瑪利亞,直到地極」,也就是缺乏了使徒保羅自認他對各邦各地的人,都欠他們福音的債之精神(參閱羅一1415),所以李老弟在眾意相同的情形下,只好說:「此一會堂乃神賜我們的,神亦必保守、帶領,我們應繼續以此地為根源,求主為我們預備更大的第二會堂、第三會堂……好了。」但多年來本教會似缺乏主動的增建或擴建會堂的負擔,故迄今未能在各地普建教會,由未能建立一閩南語或客家語的教會。我們在當時忽視了,即使在反攻勝利後,臺灣地區仍應是我們的「福音工場」,這種忽視,在神面前不無虧欠;且在廿年前得地較易,找妥土地後,却屢屢放棄。由其數年前謝志超弟兄在林口教會建堂成後,靈裏有感動,主張在林口地價較低廉的當時,以本教會名義購一塊較大的地,作「多用途」的聖工中心。我去看了兩次,選定一塊,惟那塊地面積相當大,我估計本教會非迅即得到一筆現款,否則在時間上,不易與人競爭,就擬在交通後動用某項「專款」之一部份,為教會購置二千坪左右,其餘請弟兄姊妹們以一至二百坪為一單位,共同配搭收購,惟均須奉獻地價之「什一」或「什一」之土地。(因分割購一、二百坪,其價高出一倍以上)。至墊用了部份「專款」後,既不妨礙繼續「運作」,又迅速可回收較高的本息(有什一奉獻與保留或轉售部份工作,足可抵償而有餘);但事奉同仁不贊成挪用,因而作罷。(現在以當時二千坪左右的地價,大約只能買三五十坪了)。此乃近事,除非是神不喜悅那塊土地,否則本人與部份事奉的弟兄,實應省察我們是否有「滿足現狀」,只求保守,而乏開拓之信心,尤或忽視了我們的信心多大神都要成就之應許(太十七20)。願神恢復我們當初的愛心與信心,剛強壯膽,向前直進!

-轉載自30週年特刊

 

 

一世代以前的台北聚會處─張彼得

人氣7408
管理同工 - 教會五十年來 | 2013-07-19 19:00:32

一世代以前的台北聚會處─張彼得

     卅一年前的台北市,基督教會數目非常之少,照我所知僅有下列數個——:一、上海聚會所,二、仁愛路二段浸信會,三、和平東路二段和平長老教會,四、中山南路國語禮拜堂,五、杭州南路真耶穌教會,六、萬華長老教會,七、中山長老會,八、青年會主日崇拜(後來才設立)。

       外來的佈道家或奮興家如:趙世光、趙君影、計志文、蘇佐揚、沈保羅、王戴、王峙、李常受等等,都是在上述場所佈道,由於人心空虛飢渴,惶惶不定,每一場佈道會都是高朋滿座,擁擠得很。得救的人數不可勝數,這是聖靈大大工作的時候。

  另外有些傳道人,租用中山堂,以及第一女中禮堂、師專禮堂、鄭州路鐵路大禮堂佈道。因為容量比較大,信息也就比較釋放。

    金山街聚會時期

  民國卅八年七月,李繼聖與費理璧兩位老弟兄來台,在第一女中大禮堂舉行查經大會。李繼聖老弟兄遍查台北各教會,但尚未找到合乎聖經樣式的聚會設立。經過一段時期的禱告,即與同工們決定在自己住宅開始禱告聚會,隨後即設立桌子;開始時,只有八位弟兄姊妹,此為台北教會之肇史,距離現在已經卅一年了。

  因為金山街會所非常狹小,那時聚會人數日漸增多,一再拓寬都不能容納,整個房子變成「教會辦公室」。直到卅八年十月趙世光牧師來台,在第一女中開佈道會後,慕道友更增多,才設法租到植物園攝影廠,每逢主日上午,分金山街與植物園兩場聚會,費理璧弟兄在金山街,李弟兄在植物園。

  金山街聚會處曾舉行一連串的特別聚會,如:趙世光查啟示錄、費理璧查經、李老弟兄查奧秘,每天都有聚會,主日除了上下午,還有晚間擘餅。筆者當時住在台大對面巷子裏,由於公車少,車行路線不對,又無腳踏車,去金山街參加各種聚會,經常步行,行程約需半個多小時。自己不以為苦,反以為是神的一件祝福。有一回,就在趙世光查啟示錄時,約了十一位同事朋友,從台大對面直行到金山街聽道。

  聚會處起初參加事奉的西國弟兄,計有:費理璧(現在英國)、郭瑞琳、威爾遜、聶弟兄等,不久威爾遜、聶弟兄均離開。郭弟兄、費弟兄在民國卅九年離開。青年人計有:查逸昆、李少景、廖仲捷、陳寅、張希臻、陳怡莉、麥金亮、陳君亮等人。

    神安排了南海路卅九號

       當年吳國楨省主席夫人渴慕主道,李繼聖老弟兄被請去查經,這是一件小工作,却是出於神的安排。當時,教會每主日下午還在植物園攝影廠聚會,查經和擘餅則在金山街。每次會前後都要打掃清潔,佈置會場。還要每主日登報,因為沒有聚會場所。由於有上述的小工作,才有今日的南海路卅九號聚會處。可見主的僕人不可忽略小工作,神在小工作上頭,給你引導,引出大的工作來。

  一九五年,也就是卅年前,教會還在植物園攝影廠主日聚會的時期,吳華青與呂耀謙兩位弟兄開始襄助李老弟兄共同負責教會各樣事奉,小弟則在士林凱歌堂(即總統禮拜堂)服事,下午到金山街擘餅。同年十一月本教會會堂動土,小弟即回來與胡問憲、馬明初等,組成本教會第一個詩班。

  感謝神,三十年是一代了,神還保守我們大家,在主裏繼續的服事祂,沒有退後與冷淡,教會也在更新與變化之中。有兩件事,弟常流淚,其一:去台北市區的時候,路經金山街,大廈林立,已經找不到當年的廿一巷十九號之位置在何處了。第二:去台北南海路教會的時候,弟兄姊妹都把小弟當作老骨董,這是因弟離該台北,到香港、美國與加拿大等地一段時期,以致於與教會脫節的緣故。但是各位弟兄姊妹,如在主日上午到南海路教會,必可看見門首經常有一位「小老頭」(這是特刊主編所封贈給弟的綽號)站在那裏發福音單張。三十年於茲矣,往事如煙,不堪回首,但話神恩!(編者註:本文作者目下在龍潭教會服事神)

 -轉載自30週年特刊

 

 

山上的樣式-吳華青

人氣3370
管理同工 - 教會五十年來 | 2013-07-19 18:51:47

山上的樣式-吳華青

「你要謹慎,作各樣的物件,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。」(來八5;出廿五40

 這是寫西伯來書的人所提到以色列人供奉的事,是照著天上事的形狀和影像;所以地上的會幕乃是天上真會幕的影子。教會屬天的,是將來的新耶路撒冷(啟廿一910)。現今在地上要照著真理的樣式建造,摩西造會幕怎樣屢次受警戒,要照著神在山上所指示的樣式建造,今天聖經也照樣警戒建造教會的人,要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(弗二1922)。我們不否認,兩千年來教會在地上已經有許多不同的建造,離開了原有的根基,也不遵照使徒的教訓。這都是因有許多人的因素在裏面,我們且不去批評,只說我們的願望是要回到原有的根基上建造。

一、教會的立場

 在聖經上叫我們看見,教會只有一個立場是對的,就是教會的元首基督所宣佈的(太十八20):「因為無論在那裏,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,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。」

(一)是被聚集(are gathered together):不是我們愛怎樣聚集就怎樣聚集,乃是主要我們怎樣聚集,我們才能怎樣聚集。好像以色列人未進迦南之先受到神的命令:「我們今日在這裏所行的,是各人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,你們將來不可這樣行」,「但耶和華你們的神從你們各支派中,選擇何處為立祂名的居所,你們就當住在那裏去求問」(申十二8511)。教會的聚會雖無地域的限制,却有一個中心,那個中心就是基督。

(二)奉主的名(in my name):「歸入我的名」。這個立場是被聚集歸入主的名下。不是在人的名下,也不是在一個組織的名下,更不是在某一個信條的名下,是單單在主的名下。像以色列人在雲海裏受浸歸了摩西(林前十2),教會乃是受浸歸了基督(羅六3;加三27)。所以教會不是在基督的名以外還要聚集在某人的名下,除聖靈召聚以外還有一個組織,或在主的名以外還有某個信條的標榜。當日哥林多的教會在主的名以外還想立一個領袖,如屬保羅的、屬亞波羅的、屬磯法的,甚至連屬基督的也在被定罪之列。今天人立的許多宗派的名稱,在聖經上一個也找不著。因為是基督付了重價贖買的教會,教會是單單屬乎祂的。

(三)服主權柄。奉主的名聚會,不單單歸在主的名裏,乃是實際地服主的權柄。主升天之前給門徒的命令是(太廿八1820):「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,都賜給我了。所以你們要去,使萬民作我的門徒,奉父子聖靈的名,給他們施洗;凡我所吩咐你們的,都教訓他們遵守;我就常與你們同在,直到世界的末了。」主在這裡有三個命令:

(一)要去,使萬民作主的門徒;這命令是要門徒傳福音。

(二)給信的人施浸,使他們歸入主的名(羅六3)。

(三)凡我所吩咐你們的,都教訓他們遵守。

所以遵守使徒的命令,就是遵守主的命令,因為使徒的命令就是主的命令(林前十四37)。遵守了使徒的命令,才是服了主的權柄;服了主的權柄,才算是奉主的名,才有主的同在。有人說:「我寧可遵守主的命令,不必遵守使徒的命令。」這是錯誤的。因為主在地上說過(約十六1213):「我還有好些事要告訴你們,但你們現在擔當不了(或作不能領會)。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,祂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。」誰都不能否認,主在地上時還沒有教會,直等主升到天上差遣聖靈來,五旬節那天是聖靈降臨日,也是教會誕生日。誰也不能否認,教會的真理是聖靈啟示在使徒的書信裏面。教會的根基是使徒和先知,教會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。那就是說,教會要照著使徒和先知的教訓來建造。如果教會不遵守使徒和先知的命令,就不是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。不在使徒和先知根基上的建造,就是違章建築。所以教會的立場就是被聚會歸入主的名,歸入主名就必定服主的權柄,遵守主的命令就是服主的權柄。使徒的教訓就是主的命令,遵守使徒的教訓才算是奉主的名。

二、使徒的教訓(林前十一1162329,十四232637

使徒的教訓不是使徒的,乃是使徒受聖靈的啟示,說出或寫出主的命令。因此,我們對使徒的教訓要遵守。使徒的教訓很多,我們也不能一一提出來。在這裏僅將聖經中顯明的,人常忽略的,並且是非常重要的幾項真理提出來加以說明,為什麼我們要注重,要遵守。

(一)擘餅紀念主(林前十1617,十一2329;太廿六2629;可十四2225;路廿二1920)。教會既是基督用重價贖買的,教會就應該是屬乎基督的。基督是教會的元首,所以教會應以基督為中心。使徒保羅當日傳給哥林多人的,原是從主領受的。在四福音書裏幾乎每本都有記載主與門徒喫最後晚餐擘餅的事,且有主的命令(路廿二19):「你們也應當如此行,為的是紀念我。」並且主復活後,在以馬忤斯村子以擘餅開了門徒的眼睛(路廿四3031)。但使徒保羅在主升天後,主在榮耀中呼召他才歸主的,因此,主在地上有許多教訓和命令他不知道。主設保羅為外邦人的使徒,惟恐他忽略這要緊的事,就親自啟示他擘餅紀念主的重要。

 因為保羅是外邦人的使徒,他直接從主領受這命令是為了我們。教會元首親自拿起餅,祝謝、擘開,並親口說:「這是我的身體,為你們捨的;你們應當如此行,為的是紀念我。」這兩次這樣吩咐:「應當如此行,為的是紀念我。」還有甚麼比這更清楚,更重要的呢?使徒也吩咐了:「你們每逢吃這餅,喝這杯,是表明主的死,直等到祂來。」主一天沒有回來,這個紀念就一天不應該停止。使徒也告訴我們餅和杯的意義:「我們所祝福的杯,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血麼;我們所擘開的餅,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身體麼。」中文聖經翻作「同領」,在英文有譯為:communionparticipationsharing等,所以不如翻作「同享」或「分享」更合適些。擘餅雖然是我們來紀念主,也是我們來享受主。因為我是來喫主喝主,豈不是來享受麼?所以每逢我們來紀念主,我們就得著了滿足的喜樂與平安,真是我們的福份。可惜!有許多人沒嚐到這個滋味而放棄了紀念主的享受。今天若是主要你來共享天上的永生、永福、永樂和永遠的榮耀、永遠的基業,你要不要呢?我相信沒有一個基督徒會不要的,但是今天叫你來共享基督的身體,基督的血,為何你有那麼多理由不來呢?我們若是看重了將來天上的永福和基業,我們也應該看中教會的元首對贖祂的人合理的要求:「你們應當如此行,為的是紀念我。」何況我們來紀念主是享受呢?

 在教會初成立時,我們看見他們對擘餅是何等的看重(徒二42):「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,彼此交接、擘餅、祈禱。」而且(徒二46):「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裏,且在家中擘餅……。」他們是天天擘餅,後來在特羅亞就看見每逢七日第一日聚會擘餅。保羅雖然要趕路,但為了要參加他們的擘餅,就在那裏住了七天(徒廿67)。哥林多教會因為有結黨紛爭,甚至擘餅聚會有些混亂,使徒寫信責備他們說(林前十一20):「你們聚會的時候,算不得喫主的晚餐。」所以我們對於擘餅不但注重,還要看為慎重。

(二)女人蒙頭(林前十一116)。「你們該效法我,像我效法基督一樣。」使徒命令哥林多的信徒效法他,因為他是效法基督的。我們若不效法使徒,換一句話說,我們若不持守使徒所傳的真理,我們又如何能效法基督呢?如過我們不跟隨羊群的腳踪,如何能到牧人的跟前呢(歌一8)?使徒論女人蒙頭有幾方面的理由:

(一)神學上的理由(林前十一37)。神在宇宙中的秩序是:「我願意你們知道,基督是各男人的頭;男人是女人的頭,神是基督的頭。」(原文直譯)神設的秩序不能顛倒,一顛倒就產生悖逆。當日天使長悖逆神是顛倒神的秩序,樂園裏的夏娃不守神的秩序就產生罪惡。神要人分層負責守祂的秩序。基督像神負責,因神是基督的頭。夏娃受引誘犯罪,神先找亞當,因為亞當是頭。在一個家裏,妻子出錯,神責怪丈夫,因丈夫是頭。在教會裏出了毛病,神要責怪負責的弟兄,因為他是頭,要向他的頭基督負責。基於這個神學的理由,女人講道或禱告就應該蒙頭。否則是羞辱自己的頭。男人是相反的,若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。「因為他是神的形象和榮耀,但女人是男人的榮耀。」(林前十一7)若從亞當預表基督、夏娃預表教會這個神學論點來說,在教會的聚會中,男人代表基督,他的頭應該是顯露的,因她代表神的榮耀和權柄。女人是男人的榮耀,他的榮耀是隱藏的,因她代表教會順服基督,故要蒙著頭。在第五節「凡女人」這個名詞在希臘文是包括已結婚和未結婚的婦女,故不論是太太或小姐都應該蒙頭。

   (二)聖經上的理由(林前十一812)。聖經上的理由是說明為什麼設男人為女人的頭。保羅舉出在創造上的三個事實為理由:(1)在創造的秩序上,聖經告訴我們,先造男人後造女人。先造的當然為頭。並且還有附帶的理由,因為女人不尊亞當為頭,受了引誘陷在罪裏(提前二1314)。(2)創造的方法上(林前十一8;創二72122)。「起初,男人不是由女人而出;女人乃是由男人而出」既然女人是由男人而出,神立男人為頭也是天經地義的。(3)創造的目的(林前十一9;創二18)。神為甚麼要造女人呢?是為要她幫助男人,所以說女人是為男人造的。

(三)為天使的緣故(林前十一10)。天使在公開的敬拜裏為秩序的守護者,因此女人為對天使的敬畏,應在頭上保持她的尊嚴。蒙著頭就有權柄,可以吩咐天使為你效力(來一14)。並且在我們聚會中,天使要察看(弗三10;彼前一12;林前四9)。

(四)身體上的理由(林前十一1316)。現在使徒由客觀的理由轉到主觀的理由:「你們自己審察,女人禱告神,不蒙著頭,是合宜的麼?」按人的本性,就是人與生俱來的直覺,也會感到男人的長頭髮是羞辱,女人的長頭髮是榮耀。自古以來,女性以長髮為美(歌一10、四1、六5、七5)。在林前十一15的「蓋頭」和前面「蒙頭」是不同的字,因此長頭髮是蓋頭,還需要蒙紗,把榮耀遮蓋一下。

 末了使徒發出一個挑戰,「若有人想要辯駁,我們卻沒有這樣的規矩,神的眾教會也是沒有的。」今天有許多人在辯駁說,那是哥林多人的風俗,那是保羅的規矩。「我們」是指眾使徒都沒有不蒙頭的規矩,「神的眾教會」,不單是哥林多教會,都沒有女人不蒙頭的規矩。規矩也可翻作「慣例」。這還不夠回答那些辯駁之人的謬解麼?

(三)聚會的秩序(林前十四232638;提前二1114)。解經有一個原則,就是以清楚明白的吩咐來解釋含糊有疑難的語句,不能以含糊有疑難的語句來解釋清楚明白的語句。在林前十四34節,清楚吩咐「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」,並且從本章26節看下來,清楚的看出是指作「先知講道」(2933)說的。35節既不是指說閒話,又不是指討論問題。但是難處在(林前十一5節):「凡女人禱告或是講道,若不蒙著頭,就是羞辱自己的頭。」清楚說到女人禱告或講道,豈不是前後矛盾了麼?怎麼使徒的命令在前後相距這麼近的地方就有矛盾呢?不是,聖經不能有矛盾,因為聖經是聖靈所默示的。我們仔細讀兩處經文就知道,在林前十一5節所說的沒有指在甚麼地方,甚麼場所;而在十四23節有「所以教會聚在一處的時候」,這裡指定了一個範圍,就是「全教會在一處的時候。」並且從26節起,命令弟兄們一個個的可以說方言、翻方言,作先知講道,只有在這個場合,婦女就要安靜,就是不能像弟兄一樣作先知講道教訓人。為甚麼?因為(提前二12):「我不許女人講道(原文作教導),也不許她轄管男人,只要沈靜。」接著是講那個理由,前面提過。這是聖經一貫的原則,因為男人是女人的頭,神不許女人教訓她的頭,尤其是在公開的場合。因此當弟兄姊妹在一起聚會時,姊妹站地位,守本分,不教訓弟兄,不帶領弟兄,讓弟兄作頭。至於姊妹在不違背這個原則之下,儘可運用恩賜事奉神。這是聚會的秩序,我們要遵守。」

三、聖職的稱呼及其他(太廿三810;弗四11;徒十四23;多一5;彼前五14):

  許多人都想得個尊稱,受高舉,因此中文的「牧師」,英文Reverend縮寫Rev.為基督教一般聖職的人第一等的稱呼。有的人不如此稱呼,他還不高興。但主耶穌在聖經裏有明訓,「也不要受師尊的稱呼;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尊師,就是基督。」「你們都是弟兄。」主是我們的好牧人,祂沒有用牧師稱呼,我們豈可用牧師的稱呼呢?難道僕人還可以大過主人麼?這也難怪,因為有一個字在聖經裏用了十七次之多,獨有在弗四11節,中文翻作「牧師」,英文翻作Pastor。在其他的地方,沒有一處翻作牧師。至於Pastor在耶立米書用的最多,都翻作牧人,沒有一處翻牧師。這是人的傳統觀念所致,以為牧人沒有牧師尊敬、好聽,其實,無論牧師、牧人,都是與牧養教會的長老或說監督同是一個人,一樣的職分。

  由於我們不用牧師的稱呼,都稱弟兄。人們就給我們加個會名,說我們是弟兄會(Mission of Brothers)。我告訴弟兄姊妹,我們不是弟兄會。我們沒有差會,也沒有總會和分會。我舉出幾個證明來:

       第一,我們不是弟兄會差派的工人來開的工作。當初在這裡開闢工作的李繼聖老弟兄,不是弟兄會的工人,他不過是與外國奉主名聚會的幾個工人有交通。他的名字也不在他們的刊物代禱冊上,他也沒有受外國弟兄們的供應。

       第二,到如今我們中間的工人,沒有一個是受外國弟兄們的差派,或受他們的供給,雖然有幾位西國愛主的弟兄在臺灣其他地方開工作,還都是我們的弟兄幫助他們開工作。

        第三,我們也始終沒有加入任何弟兄會,在他們的代禱名冊裏沒有我們中間任何一個弟兄的名字。

       第四,我們承認我們與外國奉主名聚會的幾個工人有交通,這是因為話語的交通,因為他們所持守的真理是合乎聖經的。我們願意和一切遵守聖經真理的教會,或工人有交通。不能說我們沒有牧師,指稱弟兄就是弟兄會;那我們中間也有長老,豈不也變成了長老會嗎?這是不正確的判斷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的立場是照著聖經的樣式,道道地地的地方教會。願我們的弟兄姊妹認清楚我們的立場,和我們所持守的聖經的真道。

 

-轉載自30週年特刊

 

 

共 67 頁,目前在第 65 頁: 第一頁第一頁 上一頁上一頁 61 62 63 64 [65] 66 67 下一頁下一頁 最後頁最後頁
THEME_HOME >> tadnews >> 本站消息